包俊峰:系统化管理的实践者与创新引擎的构建者

2022-04-12 18:03   来源: 经济周刊网

在当代中国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一批兼具实战经验与系统化思维的企业家正崭露头角。包俊峰便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并非追逐风口的投机者,而是深耕企业运营本质,通过精准的战略定位、文化重塑与机制创新,在不同领域内成功提升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他的管理实践,为观察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演进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一、价值导向:构建企业长青的基石

包俊峰的企业管理哲学,根植于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坚信“选择大于努力”,认为战略方向的对错远比战术层面的勤奋更为重要。早期实践中,他也曾关注短期利益波动,但随着经验积累,逐渐意识到 “方向对了,才是走在成功的路上”。在他看来,企业发展的关键不在于短期内的收益高低,而在于是否契合行业长期趋势,这种对趋势的判断力,成为他创业与管理生涯的导航仪。

“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这一理念贯穿包俊峰管理实践的始终。在他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来自概念包装,而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能力。企业需要清晰地回答“我们能解决什么社会问题”,这一价值主张构成了企业存在的核心意义。

 “回归事物本质看待问题,坚持做自己的东西,不达目标不罢手”,这是包俊峰对执行力的定义。在企业改革过程中,他从不追求表面化的 “短期改善”,而是聚焦核心能力的构建。这种对 “本质” 的执着,让他的管理方案具备长期有效性。

 “创业初心是让人类更美好,公司既是成就梦想的平台,也是有温度的组织”,这是包俊峰构建团队的核心逻辑。他深知,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 “能者居上” 的公平环境与 “成就个体” 的平台属性。他将公司视为“成就梦想的平台”,致力于打造一家“有温度的公司”。这种人文关怀与“能者居上”的竞争机制相结合,成为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的关键。

在资源整合方面,包俊峰将“诚信”二字置于首位。他认为,信誉的长期沉淀是最好的商业名片,许多合作机会正是基于过往积累的信誉而主动找上门来。在内部管理上,他主张充分激发团队的主观能动性,“让有能力的人上来,让所有人做主人”,通过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而对于商业模式,他倾向于化繁为简,将核心聚焦于“将客户的需求做到极致”。这一系列清晰的管理理念,为他后续在企业中的具体改革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片1.png 

 

二、组织效能的系统化重塑

在广东华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包俊峰面临着一系列典型的管理挑战:企业文化虚化导致员工缺乏共同价值观;执行力低下使得战略目标难以落地;人效不足制约了公司的整体发展。面对这些症结,他并没有采取零敲碎打的补救措施,而是推行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1. 企业文化重塑:从理念到行为

包俊峰运用沙因“文化三层次模型”,系统重构企业文化。通过高管封闭研讨确立使命愿景,解决精神内核问题;借鉴阿里巴巴“百年大计”等成熟培训体系的经验通过全员培训与考核,强化文化渗透;设计文化墙、勋章体系实现视觉呈现,让企业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摸。这套体系使员工留存率提升15%,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0%。

2. 执行力提升:军事化与精细化的融合

针对执行乏力,包俊峰构建了PDCA与OKR融合的管理体系。战略目标按SMART原则逐级分解至个人周计划,通过每日站会和周复盘实施过程管控。结合晨会列队、5S管理等军事化元素。通过这套管理策略,企业项目交付率从58%跃升至89%,实现质的飞跃。

3. 人效体系重构:差异化激励激活组织

基于岗位价值链,包俊峰设计了差异化激励矩阵:研发部门采用OKR+专利奖金,生产部门推行KPI+计件工资,销售部门实施KPI+对赌提成。此外,他还引入了北森绩效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实现人效数据的实时监测与联动,使企业人均产值提升42%,核心人才流失率降至8%,实现个人与战略的精准对齐。

这套涵盖文化、执行、激励的体系化解决方案,展现了包俊峰精准识别管理痛点、系统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为企业管理升级提供了成功范本。

 

三、构建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

如果说在华唯生物的实践体现了包俊峰在成熟管理体系应用上的娴熟,那么在深圳市前海新思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探索,则更凸显其在机制创新上的前瞻性。面对技术型公司普遍存在的研发不确定性、项目高延期率、骨干流失与专利转化难等问题,他设计了一套深度绑定利益与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

1. 项目跟投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为破解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不匹配的行业难题,包俊峰创新性地引入了项目跟投机制。该机制明确规定:项目负责人须强制跟投项目股本的3%-5%,核心技术成员可选择跟投1%-2%。同时设计了阶梯式退出方案,要求在产品成功上市后分三年行权,有效杜绝短期套利行为,确保研发团队的持续投入。

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雇佣关系,将核心成员从“执行者”转型为“事业合伙人”。在具体实践中,某AI算法项目应用该机制后,研发周期显著缩短40%,产品缺陷率降至0.2%,充分验证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模式对研发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作用。

2. 双轨制研发管理:平衡探索与应用

面对技术前瞻性与市场即时性的平衡难题,包俊峰构建了独特的双轨制研发管理体系。在基础研究层面,借鉴Google的“20%自由时间”模式,赋予技术人员充分的探索空间,鼓励原始创新;在产品开发层面,引入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通过跨部门协作确保开发效率。

两个研发体系通过每月定期的技术-市场联席会议实现深度协同,建立起了从实验室创新到市场产品的快速转化通道。这种双轨并行、有机协同的架构,既保障了企业的技术储备,又确保了产品开发的市场导向性。

3. 技术成果证券化:激活知识产权的沉睡价值

针对专利转化率低的行业痛点,包俊峰推动了技术成果证券化改革。通过建立内部专利交易平台,允许研发团队将专利使用权作价入股关联企业,并引入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认定,确保交易的专业性与公允性。

这一创新举措打通了技术价值实现的通道,将沉淀的技术资产转化为流动的创新资本。不仅为研发人员开辟了新的价值回报路径,更构建了持续激励创新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动能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包俊峰在前海新思路推行的三大创新机制,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管理体系:项目跟投解决了动力问题,双轨制研发解决了路径问题,技术证券化解决了价值实现问题。这三个相互支撑的创新引擎,共同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范本。

 

四、经验沉淀与未来视野

包俊峰在两家中型企业的管理实践,沉淀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方法论。在他看来,文化落地需具备三个要素:高管共识、行为标准、考核挂钩机制。目标管理则依赖于由战略解码系统、过程看板工具和复盘知识库构成的“铁三角”。而在研发激励上,项目特殊目的实体(SPV)架构与技术期权池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名成熟的管理者,他同样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他预见到,军事化管理可能引发新生代员工的抵触,因此建议搭配弹性工作制进行平衡;项目跟投制需防范“风险厌恶型”人才的流失,可考虑设置风险补偿基金;技术证券化则必须建立专利防火墙机制,以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

面向未来,包俊峰清晰地规划了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方向:部署更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实现人效实时监测;搭建集成化的研发管理平台;运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解放人力,自动化处理重复性考核流程。

通过在华唯生物与前海新思路的实践,包俊峰证明了其作为一名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卓越能力:他善于精准识别管理痛点,并能基于系统性的管理理论与创新思维,分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辅以数字化工具进行固化与提升。他的成长路径,是一条不断学习、持续积累、并将经验转化为有效管理生产力的过程。包俊峰的管理实践不仅成功破解了所任职企业的发展困局,也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充分展现了一名企业家在复杂商业环境中驾驭风险、开拓创新的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小雯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经济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