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SCS)重启神经通路:从A级到B级,再到能动起来!

2025-11-25 15:25   来源: 经济周刊网

      患者是一位19岁的年轻男孩,因外伤导致颈6椎体骨折,并伴有颈6/7节段脊髓损伤,初诊为ASIA A级(完全性损伤),双下肢运动与感觉功能完全丧失。在当地医院接受颈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他经历了系统康复训练,包括高压氧、站立架、踩车、针灸及手法治疗等,感觉功能部分恢复,达到ASIA B级水平,但仍无法自主运动下肢,同时存在胸骨水平以下的持续性刺痛、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颈髓损伤核磁

      面对功能恢复的停滞,患者和他的母亲没有放弃希望。他们辗转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寻求夏小雨教授与李文德教授团队的帮助。该团队长期专注于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转化,致力于为复杂脊髓损伤患者寻找个体化治疗与功能重建的新可能。

      经过全面细致的评估,团队判断该患者仍具备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潜力,遂为其制定了“脊髓电刺激(SCS)植入术”治疗方案。手术于胸11-腰1节段成功植入片状电极,术中电生理监测反应良好,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令人欣慰的是,在首次启动刺激后,患者立即感受到微电流传向下肢,提示神经调控已初步起效。


5-6-5片状电极位置

      出院后,患者转入专业康复医院继续治疗。术后一个月,李文德教授亲赴康复医院床旁随访,惊喜地发现患者的双下肢肌力已恢复至II–III级:他可以在床上主动屈膝,脚底反射也提示神经传导进一步改善,双小腿均可抬离床面。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从“无运动”到“可主动抬腿”的跨越,标志着其运动功能重建之路迎来重要转折。肌力的恢复不仅有效延缓了肌肉萎缩、降低血栓风险,也为大小便功能改善带来了积极影响。


科普时间

      脊髓损伤为何要分级?

      脊髓损伤的分级不仅是诊断的基石,更是个体化治疗与康复计划制定的关键依据。通过精准分级,医疗团队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治疗策略与康复路径。同时,清晰的分级也有助于患者与家属理解病情、建立合理预期,并更主动地参与到康复过程中。

      1. 分级的意义

      脊髓损伤分级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统一、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损伤严重程度,从而优化治疗决策、康复流程,并为患者设定切实可行的恢复目标。

      2. 分级系统

      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是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分级标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

      · 感觉功能:检查轻触觉与针刺觉的存留与程度;

      · 运动功能:评估关键肌群的肌力;

      · 损伤平面:确定脊髓损伤最严重的节段;

      · 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根据是否存在鞍区保留等判断损伤是否完全。

      ASIA将脊髓损伤由重到轻分为A至E级:

      · A级(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无任何运动与感觉功能保留;

      · B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 C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但关键肌力<3/5级;

      · D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且关键肌力≥3/5级;

      · E级:感觉与运动功能正常。

      3. 从“仅有感觉”到“能动起来”:B级患者恢复肌力意味着什么?

      本例患者从最初的ASIA B级(仅保留感觉,无自主运动)恢复到双下肢肌力II–III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这代表:

      · 神经传导的部分重建:运动信号重新突破了损伤区域的阻滞,意味着脊髓中负责运动的神经通路有了部分恢复或代偿;

      · 功能恢复的起点:肌力达到II–III级,标志着患者从“完全依赖”开始迈向“主动参与”。他可以在床上完成抬腿、屈膝等动作,这不仅增强了康复信心,也为坐位平衡、转移训练等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 全身状态的改善:自主肌肉收缩有助于延缓萎缩、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并对膀胱和肠道功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 预后信号的积极提示:早期运动功能的出现,常提示为“不完全损伤”中恢复潜力较好的类型,为后续进一步恢复行走能力带来希望。

      4. 分级的重要性

      · 指导个体化治疗:早期准确分级是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基础。例如,C级与D级患者康复重点常为肌力与协调性训练,而A级和B级患者则可能侧重于感觉功能的恢复与适应,并在出现运动信号后及时调整方案。

      · 评估预后:分级有助于预测功能恢复潜力,帮助患者与家属建立合理期望,共同制定长期目标。通常,保留部分感觉或运动的B、C、D级患者,其恢复前景优于A级。

      · 推动科研进步:统一标准使得不同研究结果具可比性,促进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领域的循证医学发展。

      脊髓损伤分级不仅是损伤程度的“标尺”,更是康复之路的“导航”。通过这一系统,医疗团队能更有方向、有策略地助力患者重建功能、重拾希望。理解并善用这一体系,对于从事脊髓损伤治疗与研究的专业人员、脊髓损伤患者及家属而言,都至关重要。


专家简介

夏小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门诊地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东楼二层A区8诊室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博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

      专业特长:

      昏迷(植物人)促醒全疗程的综合治疗、功能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包括:昏迷病人神经调控促醒治疗;

      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DBS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的脊髓电刺激治疗;

      严重疼痛的脊髓电刺激或药物泵植入治疗;

      难治性癫痫、脑卒中后康复的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治疗;

      大小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电刺激治疗。

      学术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理事;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委员;

      SCI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审稿编辑。

李文德

医学博士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神经修复专病门诊

出诊地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东楼二层A区9诊室

      2002级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学制博士,发表专业论文31篇(中文核心25篇,SCI 6篇),参与编著及译著6部,主持及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

      专业特长:

      脊髓损伤:截瘫、四肢瘫、尿便功能障碍、神经性疼痛、痉挛等;

      脑损伤:脑外伤、脑卒中后遗症(偏瘫、痉挛、平衡障碍)、昏迷等;

      慢性疼痛:糖尿病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术后顽固性疼痛等;

      疑难病症:臂丛神经损伤后功能丧失、小脑性步态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学术任职:

      中国神经损伤修复学会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脊柱脊髓康复分会委员。

责任编辑:文刀刘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经济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