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饲料强势涨停!KKR获利逾2亿退出,新股东入驻或长期投资
9月10日,粤海饲料(001313.SZ)发布《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股份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及三份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公告显示,持股5%以上股东Fortune Magic Investment Limited(以下简称“Fortune Magic”)减持计划实施完成。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以及股份转让的方式,Fortune Magic合计减持9971.40万股,不再持有粤海饲料股份,长达8年的陪伴自此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KKR 8年陪伴锁定收益获利逾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Fortune Magic背后的控股股东为KKR&Co.Inc.(简称“KKR”)——一家成立于1976年的老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总部位于纽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美元投资基金之一,其全球在管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
KKR奉行长期主义,自2007年进入亚洲市场以来,积极把握中国市场发展动向,致力于挑选在行业内具备领导地位的企业,全方位参与、支持公司运营改善及业绩提升。
粤海饲料成立于1994年,主要从事水产饲料研发、生产及销售,并以虾料、海水鱼料等特种水产饲料为主,凭借技术实力进行差异化竞争,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及影响力,符合KKR对领先企业的定义。因此,2015年9月,Fortune Magic通过增资的形式成为粤海饲料股东,以境外人民币520,000,000元(折合美元81,893,632.77元)认缴新增注册资本2,620,988美元,股份占比高达16.62%。
在陪伴成长长达7年后,粤海饲料成功于深交所主板上市,此时Fortune Magic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4.24%,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一般而言,私募机构退出时间与基金的结构相关,通常基金成立的时间为3到5年,最多为7年。即机构在5年或者7年后需要将基金清盘,将收益分配给LP/投资人,所以市场上大多数的投资机构都会在上市后的禁售期后退出,因为基金的时间到了,LP也不可能永无止境地等待下去。
Fortune Magic与粤海饲料陪伴长跑8年,而且KKR中国成长基金存续期将于2023年11月到期,这次减持也就顺理成章。
减持获利方面,据公告显示,交易双方一致同意,每一股目标股份的对价为人民币7.45元,以此计算,Fortune Magic较当初入股增值约2.23亿元。加上粤海饲料现金分红等因素,对于KKR而言,属于锁定投资收益成功的退出。
新旧投资者交接长期投资者入股
KKR此次的投资退出由2名股东接手,均是二级市场长期投资者。
据公告披露,除了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减持的6,878,05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8%)和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的14,0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0%)外,Fortune Magic剩下所持股份分别转让给了刘晓伟和上海景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景商投资”)。
其中2023年9月7日,Fortune Magic与刘晓伟签署《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以下简称“股份转让协议一”),Fortune Magic拟将其持有的公司40,000,000股股份协议转让给刘晓伟;本次权益变动后,刘晓伟将持有公司40,000,000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71%。刘晓伟为名臣健康的第二大股东,目前仍持有名臣健康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名臣健康;证券代码:002919)股份20,787,390股,占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9.36%。
2023年9月7日,Fortune Magic与上海景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商投资”)签署了《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以下简称“股份转让协议二”),Fortune Magic拟将其持有的公司38,835,946股股份转让给景商投资;本次权益变动后,景商投资将持有公司38,835,946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55%。上海景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04月28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张坚,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资产管理;投资管理等。张坚持有公司51%股份,上海诺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9%。
KKR投资顺利退出,与粤海饲料本身价值有关。
粤海饲料深耕特种水产饲料领域多年,并且公司自成立以来便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聚焦虾料、金鲳鱼料、海鲈料、生鱼料等高端特种水产饲料,公司旗下拥有“粤海牌”“粤佳牌”“海佳牌”“海荣牌”“海轩牌”等多个知名品牌,在饲料经销商和养殖户中建立起了较强的影响力。
据WATT国际传媒全球顶尖饲料企业数据库显示,2022年,全球有147家动物饲料生产商的复合饲料产量达到或超过100万吨,粤海饲料也跻身其中。而这147家顶尖企业2022年的复合饲料产量超过5.38亿吨,据奥特奇(Altech)《农业食品展望》显示,2022年全球配合饲料产量超过12.66亿吨,这意味着这147家公司就已占全球饲料产量的43%。
规模养殖水产品成主流特种水产饲料进一步扩容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生产了全球34%的水产品,1978~2022年,我国水产品产量由465.4万吨增长至6868.8万吨,CAGR为6.3%。
我国水产品主要供应来源包括海水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淡水养殖。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严格控制捕捞强度,长江十年禁渔、湖泊水库退渔还湖,淡水捕捞无更多增长空间;而受到海洋生态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等因素影响,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继续减少,在“十四五”渔业规划中,我国海域内的捕捞产量也被严格限制在1000万吨以内,2022年海水和淡水捕捞占我国水产品供应的比重不到两成。
在控制野生捕捞的政策下,水产养殖将成为水产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据《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2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865.91万吨,同比2021年增长2.62%;2018年至2022年,国内水产品养殖产量从4991.06万吨增长到5565.46万吨。
目前国内水产饲料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呈现“2+N”竞争格局,2020年,海大集团水产料市占率18.20%、通威股份12.95%、新希望6.17%、粤海4.57%。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及下游水产养殖整合推动下,水产料行业整合趋势已经显现,大企业的发展不断加速,部分规模小、技术管理落后的企业逐渐被淘汰,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从消费端来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观念从“温饱型”向“质量型”、“健康型”转变,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特种水产品产销量不断提升。但特种水产饲料在工艺水平、营养水平上较普通水产饲料有更高的要求。
过去养殖户多采用动物性饵料(冰鲜杂鱼)进行特种水产养殖,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5斤至7斤甚至更多的冰鲜杂鱼才能养出1斤鱼),且由于冰鲜杂鱼利用率低,容易污染养殖环境诱发养殖病害。因此,2003年,农业部发布《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鼓励使用配合饲料,限制直接投喂冰鲜饵料,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随着陆地养殖面积萎缩和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一些大型的海水鱼养殖公司和深水网箱养殖的群体陆续出现,散养逐步被淘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未来当更多特种经济动物实现规模化养殖,将带动特种水产配合饲料行业进一步扩容。
受益行业景气释